编者按关于“节”“会”泛滥成灾的报道,也许算不上什么新闻。前些年,这类报道不时见诸报端。为遏制此类现象,确实也发挥了一定作用。但是,近两年来,各地办“节”“会”的风又重新刮了起来,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,不顾本地实际情况,以招商引资为名,劳民伤财,大办什么“节”“会”,弄得怨声载道。青岛市也办了不少“节”,但他们没有像一些地方那样一轰而上又一轰而下,而是根据当地实际,对办“节”“会”进行大胆改革,改政府包办为市场运作。他们的经验,值得全国各地借鉴。
青岛到底有多少“节”?恐怕没有几个青岛人能说得清。什么海洋节、啤酒节、海之情艺术节、金沙滩艺术节、萝卜糖球节、樱桃节……反正,记者问了不少人,他们不是数不清,就是硬梆梆地撂上那么一句:“我们青岛人几乎天天都过‘节’!”
过“节”,这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兴起的一个新名词儿。这个“节”,并非指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,而是各地为了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而创造的一桩新鲜事儿。其实这桩新鲜事儿,并没有新鲜几年。请看这组数字:1993年,全国各地上“档次”的“节”便达到500多个,而到了1996年,有约300个“节”又悄无声响地消逝了!
泛滥成灾的节,劳民伤财的节,伤了全国各地不少干部的心,也伤了许多企业和广大百姓的心。
青岛也不例外,这个计划单列市,被称为山东经济的“龙头”,算得上是经济发达地区。可是再发达的地区,财政也不那么宽裕。为了办“节”,市里成立了重大活动办公室,还至少有一位副市长为过“节”的事儿长年忙活。另外,市属的各区、市(县)、市属的大部分局委办也有一些人,在长年累月地为过“节”忙。他们忙,忙的是四处“拉”钱。试想,办一次大的“节”、“会”,需多少人民币来支撑?据说,一次啤酒节的开幕式晚会,加上一家电视台的转播,便被人家要去了2000多万;而一名香港歌手的两首歌,也被人家要去了100多万(含机票、接待费)……钱,仅靠各级财政的投入远远不够,那就只有“拉”,从企业“拉”,拉得企业苦不堪言;从百姓甚至是中小学生们的口袋里去“拉”——通过各种方式。某次过“节”,青岛市的某个局承担了推销门票的任务。局长层层分解任务,从汽车司机、办事员、处长、副局长直到局长,人人都有任务,且局长的“定额”最高。结果,局长是位颇有人缘且活动能力极强的人物,他超额数百倍完成了任务。而一位搞专业出身的副局长,竟一张票也没有推销出去。当时,他在给记者打电话时,开玩笑说:“我这官怕是当不成了,因为分给我的票没有卖出去一张……”
群众的呼声,全国各地的经验教训,引起青岛市委、市政府一班人的重视。两年前,市委书记张惠来便提出要让“节”、“会”进入市场,由政府包办改为市场化运作的模式。据青岛啤酒节办公室主任尹典正介绍,张惠来在许多场合,都在阐明这样一个观点:办节、会,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,量力而行。青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,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,多办一些节、会,对拉动经济发展有好处,无可非议。但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,那就是,将节、会彻底摆脱由政府包办的模式,向市场化过渡,最终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。
张惠来的观点,成为青岛市委、市政府一班人的共识。而青岛过“节”从政府包办到进入市场,也是从今年正式开始的。
不久前,青岛第二届海洋节落下了帷幕。青岛是国内外闻名的海洋科技城,我国半数以上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集中在这里,举办海洋节,为的是进行国际交流和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。这个“节”内容丰富,有科普展览、科技讲座,各式各样的研讨会,也有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和海上体育表演。过“节”期间,到青岛的海内外客人多达上百万。就是这个节,青岛市各级政府几乎是零投入,全部由商业公司招标运作。说“几乎”,是因为有关部门为远道而来的国内外客人掏钱买了几张门票。开幕前几天,记者在青岛中山公园参加了这个“节”的新闻发布会。按惯例,以往过“节”,总要给记者们发几张门票,可这次,会议结束时,主办者们站起来致歉,说因为是市场运作,发票的“惯例”今年取消。记者们听罢,尽管愕然,仍是喜在心里。
8月下旬,青岛将举行第十届国际啤酒节。以往,办这个节,市里和区里共同忙活,而今年啤酒节办公室彻底“下放”到了崂山区。记者采访了啤酒节办公室主任尹典正,他说:“今年啤酒节在市、区两级政府财政零投入的情况下,筹备情况竟异乎寻常地顺利。我们没花一分钱作广告,两个月前招商摊位便已全满。我们的重头戏——各类演出,由境外一家知名公司进行策划和组织。我们不仅不投入,还有相当可观的收入。”